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专家建言献策“美丽中国中脊带”:建成适应不同季节旅游带宜居带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修艺网自营维修服务电话:400-966-8255
原标题:专家建言献策“美丽中国中脊带”:建成适应不同季节旅游带宜居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心源研究员认为,为推动基于破解“胡焕庸线”而提出的“美丽中国中脊带”加快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把“美丽中国中脊带”划分、建成适合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旅游带与宜居带。

第三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11日至12日在“胡焕庸线”西南端的云南腾冲举行,王心源研究员在论坛上发表《“美丽中国中脊带”:开拓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新格局的思考》主题学术报告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作出上述表示。

他说,“美丽中国中脊带”从东北端爱辉到西南端腾冲,南北直线距离近4000千米,跨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在“中脊带”空间分区段上,可以进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全域发展空间整体规划设计,以推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实现人-地新的协调平衡发展。

具体而言,从“胡焕庸线”东北端的黑龙江爱辉,到西南端的云南腾冲,“美丽中国中脊带”可以分为四段,即东北段的黑龙江兴安生态旅游经济带区;中段一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张家口-大同-锡林郭勒-太原生态经济文化带区;中段二的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生态经济文化带区;西南段的重庆-成都-昆明-瑞丽生态经济文化带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美丽中国中脊带”跨越较大经度和纬度的区位优势,按区段将其建成适应春、夏、秋、冬四季需求的“南冬北夏春秋中”旅游带,以及“养生康健四时同”宜居带。

王心源指出,“胡焕庸线”的本质特征,是东部耕作农业高人口密度-西部畜牧业为主低人口密度在地理分布上的人口密度突变线,其背景是农牧交错带。作为一类重要的国土生产空间,农牧交错带是一条由草原牧区向农耕区、半干旱地区向半湿润地区、高原地区向丘陵平原地区的过渡带,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

破解“胡焕庸线”并非要打破两边的人口比例,而要针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寻找更充分发展的途径,“美丽中国中脊带”因此应运而生,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之一。

他强调,当前的新时代条件下,也为破解“胡焕庸线”提供诸多有利因素:一是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成长,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胡焕庸线”西侧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欧亚大陆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

二是新技术革命助力改善中国西部发展的限制因素,在新技术支撑下,水资源以及交通与信息通达性等问题对西部发展的刚性制约在下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始模式也得以逐步摆脱。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为西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西部生态环境已经并将进一步改善。

四是绿色能源与特色资源需求为西部提供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西南地区的水电与西北地区的风、光电潜能巨大。

五是“胡焕庸线”所处的农牧交错带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通过多年发展,农牧交错带上已经出现一些特大城市及一批中小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突出带动作用。

六是全球气候变化总体上有利于西部环境发展,近些年来西部有向暖湿性转变的趋势,为西部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除了打造旅游带与宜居带,王心源还对“美丽中国中脊带”提出一系列发展建议,主要包括:把目前“美丽中国中脊带”内部与东西两侧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美丽中国中脊带”作为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带等。

王心源总结表示,破解“胡焕庸线”要从传统的“农耕”与“土地”中解放出来,着眼新时代、新技术、新发展格局下的东西部社会-经济-生态的平衡问题。他希望通过“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中国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生产力优化布局,实现东、中、西部之间社会-经济-生态更趋合理、协调与充分发展。(记者 孙自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