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凌迟处死有多可怕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和凌迟处死有多可怕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凌迟的残忍程度让人毛骨悚然,如果现代人去观看古代的行刑过程,应该没几个人敢正眼看完。但在古代,每次行刑的时候总是围着很多人观看,甚至还对刽子手的刀法叫好,现场弥漫着麻木和冷漠。
凌迟到底有多残忍?历史上很早就有凌迟的刑罚,但将其列入官方刑法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明清时期记载的凌迟案例非常多,主要还是离现代比较近,很多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在众多的凌迟案例中,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的凌迟过程应该是最能体现这种刑罚的残忍。
1864年11月,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被执行凌迟。他被绑在囚车上押往刑场,一路上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被吓得胡言乱语,大声求饶,到了刑场被脱去衣物的时候,更是吓得大小便失禁,污秽满地。
洪天贵福的求饶丝毫没有动摇刽子手的心,行刑的时候,两名刽子手从工具篮里取出刀具,在他身上割下一片片的肉,每割十刀就吆喝一声,刑场下面围观的百姓也跟着喝彩。整个行刑过程从早晨开始一直到傍晚结束,洪天贵福的惨叫声也随着刽子手的刀起刀落而渐渐微弱,直至消失。
在割完第1003刀的时候,刽子手从工具篮里取出一把特制的刀具扎向洪天贵福的心窝,然后一旋转,掏出一块心头肉来,此时洪天贵福才最终断气。行刑结束后,从他身上割下来的肉和内脏都被围观的百姓买走,据说可以入药,其中命根子和眼睛价格最高。这也反应了围观百姓在看凌迟的时候,不是看着犯人怎样死去,而是看着这些所谓的“药”是如何从刽子手里制作出来,那种冷漠和麻木甚至比行刑的人还要可怕。
石达开凌迟的时候为什么不叫一声?洪天贵福的凌迟过程因为有他的恐惧而变得更加残忍,但同为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凌迟的时候却一声不吭,连刽子手都对他另眼相看。
在《蜀海丛谈》的记载中,石达开“致死默默无声”,丝毫没有畏缩的神情,让清朝官员都感叹他为“奇男子也”。
石达开面对凌迟无所畏惧的态度主要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他从小就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很多的艰苦磨炼,后来参加起义后也是英勇神武,打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生死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他被清军包围的时候,决定自己出去投降而保全士兵们的性命,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因此哪怕是凌迟极刑,对于石达开来说也就是一死,咬咬牙就过去了。
历史上面对凌迟表现无所谓的人有不少,比如明朝大太监刘谨,他被剐了三千多刀,分三天剐,第一天割完三百多刀就押回监狱,他当晚还喝了两碗粥;还有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大盗康小八,也是整个凌迟过程都没有喊叫一声。
结束语凌迟之刑非常残忍,在1905年由沈家本向光绪皇帝提出废除这一刑罚,同年四月光绪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折,决定把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永远废除。
凌迟,一作“陵迟”。又称脔割、剐。是封建时代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即用刀逐块割尽人肉致死。宋初的钱易形容说:“身俱白骨而口眼之具犹动,四体分落而呻痛之声末息。”(《宋文鉴》卷四二)其残酷可以相见。凌迟,唐以前无此名目。它首先是作为法外之刑出现的。北齐文宣帝常以凌迟法“轻刀脔割”杀人(《隋书?刑法志》),这是用凌迟法杀人的最早记载。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用凌迟法杀人的事史不绝书。如至德元载,颜杲卿被安禄山“缚于中桥之柱而剐之”;乾符六年,崔安潜“剐盗于市”(均见《资治通鉴》)。把凌迟作为正刑载入法律,始于辽。《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北宋时期,凌迟之刑被实际使用,如宋真宗曾下令将侍婢韩氏“凌迟处死”(《长编》卷八四),宋仁宗时也多次用凌迟之法处死强盗,但没有载于正式法典。到了南宋,凌迟的名目就赫然见之于官方修定的正式法书《庆元条法事类》了。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元史?刑法志》:“死刑:斩、凌迟处死”(无绞)。《明史?刑法志》:“死刑二:纹、斩。二死之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清史稿?刑法志》:“凌迟,用之十恶不道以上诸重罪,号为极刑。”凌迟之刑的废除,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事。当时的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得到清廷批准:“永远删除,俱改斩决。”(《清史稿?刑法志》)有一千年血腥历史的凌迟之刑,从此成为历史陈迹。
凌迟处死,刑罚名,始见于辽代。“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主要是针对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凌迟”的执行方式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让那些声称“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的好汉,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关于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凌迟处死有多可怕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