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宋史赵普传(宋史赵普传全文)

  • 爱豆 爱豆
  • 未命名
  • 更新时间:2024-09-22 05:26
  • 发布时间: 2023-06-05
  • 53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修艺网自营维修服务电话:400-966-825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宋史赵普传,宋史赵普传全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史,赵普传概括
  2. 北宋最强权谋高手,开国宰相赵普,为何能二次为相

宋史,赵普传概括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来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的读。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等到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事。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北宋最强权谋高手,开国宰相赵普,为何能二次为相

关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其实有褒奖和贬低的两重意思,一方面是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朝廷内外讥笑他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反对之声。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赵普的名声都不敢恭维。他钻营取巧、专横跋扈、同事们对他很有意见。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这是他的同事们的评价。

“阿附朋党、倾危善类”、“密谋行险、戕害天伦”,是个“不仁之人”,这是明代王夫之在《宋论》中的评价。

那么这样风评不好不讲团结的一个人,驶入稳坐钓鱼台、三登相位,最终还荣贵一世、高位善终的呢?

赵普的成功之道

赵普进入权力核心,走的不是正常的科举之道,而是做幕僚起家。他先是被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招聘为从事,因为参谋工作做得好,被宰相范质安排到当时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军前效力,成为了赵匡胤的一名参谋。参谋参谋,有事则参、无事不谋。

当时周世宗用兵淮上,赵匡胤攻下了滁州,在这个节骨眼上,赵匡胤的父亲却一病不起,让赵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赵普善解人意,在老太爷身边侍奉汤药,极其殷勤,老太爷非常感动,把赵普当成自家人看待。从此,他融入了赵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进入了赵匡胤的视野。

如果说照顾赵老太爷是赵普的感情牌,那么下面这件小事,就让赵匡胤对其刮目相看了。赵匡胤攻下滁州后,抓获了百余名盗贼,准备就地正法,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劝其重审。结果,赵普此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这说明他不仅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领导的工作做到查缺补漏、及时提醒,而这些正是一个好参谋必备的素质。不久,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掌书记”,即机要秘书,进入了赵匡胤的核心决策层。

赵普为赵匡胤立下的头功,就是帮助他策划并完成了“陈桥兵变”。无论是开始的契丹南侵、后汉加入,还是后来的将领们有组织地集中劝进,乃至最后的“黄袍加身”,无一不是赵普精神策划的结果。

在“陈桥兵变”这一改写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中,赵普表现出了其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平衡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能力,而且具有领会领导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坚强行动的执行力。

然而,家天下的时代,某人钱财已属不义,夺人江山则是不法了,更何况周世宗尸骨未寒,孤儿寡母楚楚可怜。政变需要挑战法律与良知底线,这猴子那个逆国法、背纲常、舞蹈的的行为,赵匡胤选择与赵普与他一起悉心商讨,策划,可见赵匡胤对他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同时,赵普在疏通上下之际,还需要时而唱白脸,时而唱红脸,时而威逼,时而利诱。从一开始赵普选择的就不是一条“贤臣”之路,因为贤臣需要以学问、胸怀、道德为基础,以忠于皇族、服务百姓为归依,而这些恰恰都是赵普的软肋。赵普既然无法走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只能走阴谋诡计、钻营取巧之涂,他要发挥自己擅营谋、攻心计的特长。

而赵普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顺畅,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帮助赵匡胤和平演变,然后又协助赵匡胤设计了另外一出好戏“杯酒释兵权”,和谐夺兵权。

像赵普这样的奇才,在帮助领导完成功业后,往往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领导担心他抖自己老底,要么是领导担心自己被他给玩死,于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另一种是领导把他当成创业与守成的核心智囊,万事依赖,信任有加。

赵匡胤是一个善于规避风险,尊重人才的枭雄,一般不会以流血方式收拾功臣,以免节外生枝,同时赵大为了扶持文人制衡武人,将文人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几乎不会轻易处理文人,以免节外生枝。所以赵普这样的人,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其实与赵宋立国,赵匡胤的治国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

赵普凭借帮助赵匡胤上位,稳固统治,实现了个人事业的飞升,很快他就成为赵宋王朝的宰相,而且还是独相。

赵普成为宰相后,作为百官之首的他,有些事情做得确实很离谱。比如,皇帝怕部下专权结党,但赵普推荐的干部,如果皇帝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连续上书到赵匡胤点头为止。赵匡胤对赵普这种自私又任性的行为无可奈何。

还有就是,赵匡胤担心大臣架空皇权,规定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赵普却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国家禁止私贩木材、私购土地,他却私卖木材修建豪宅,私购土地扩充房产......

赵普违反禁令、中饱私囊,皇帝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结交钱王,私通外国,皇帝只是酸不溜秋地嘟囔一句:“他吴越王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

由此可见,赵普这样的阴谋家对于赵匡胤而言,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然而,等到赵匡胤去世,新领导赵光义上台后,并没有把赵普当成一回事,把本来被赵匡胤调走的他调回了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后任太子太保,其实都是闲职。赵普沐浴新朝,却丝毫也感受不到新朝的气象,备受冷落,郁郁寡欢。

赵普是不甘于坐冷板凳的,对于他来说,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赖,而是一个阴谋。只要皇帝有阴谋,他就是靶场上的黄忠,百发百中。

前面说过赵老太爷把赵普当自家人看待,而老太太也对赵普信任有加,当初赵光义能够兄终弟及上位,老太太临终交代遗言的“金匮之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赵普是这件事情的记录和见证者。

皇帝们大多是有心病的,而赵光义的心病就是这个“金匮之盟”。因为这个坑爹的盟约规定呀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传给赵廷美,这得多么揪心啊。

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约,就得搬开自己的弟弟和赵匡胤的儿子们,于是就有了阴谋。而赵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阴谋就想起赵普,因为赵普真的是一个顶尖的阴谋家,没有他摆不平的事情。于是,赵普被重新启用为宰相。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光义与赵普君臣合谋,把赵廷美贬到了洛阳,接着贬到涪陵,使他困于偏远之地,使得他困于偏远之地,最后郁郁而终。

为什么说是君臣合谋呢?试想,有金匮之盟确保自己能够登上皇位的赵廷美,真会如《宋史?赵普传》中所说,“骄恣,将有阴谋窃发”?摆放在皇宫里的那把椅子,我明知最终会是我的,我还会去偷去抢吗?这怎么看怎么都像贼喊捉贼。

正如《资治通鉴?考异》所说:“延美之阴谋,事无佐证,特以地处危疑,为众人所瞩目,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而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

赵廷美成了阴谋的牺牲品,至于“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天绝”,不过是阴谋的前奏罢了。赵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阴谋,就会有他的市场,就会有他的锦绣前程。随着“金匮之盟”的关键人物逐渐离开历史舞台,赵光义对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

赵普一生,三登相位,死后谥“忠献”,先追封“真定王”,后追封“韩王”,还“配享太庙”,得到了一个臣子身后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与待遇。

赵普的成功,关键在于道路的选择。他选择的是一条与极权合谋的通幽曲径,利用阴谋,把自己与极权捆绑成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么大富大贵,要么遗臭万年,这就像攀登高峰,越是险峻处,越容易坠落深渊,但也越容易冲刺顶峰,越容易夺取成功。

好了,关于宋史赵普传和宋史赵普传全文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