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邹文榕
2022年,个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从年报披露情况看,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公司却普遍业绩不佳。
据界面新闻梳理,当前国内提供专业养老保险服务的公司共计11家,包括10家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国寿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人保养老、恒安标准养老和国民养老)和1家养老金管理公司(建信养老金)。
截至发稿,养老保险公司中9家已在官网披露2022年度经营情况,大家养老则因处于风险处置期,年报暂缓披露。
整体来看,行业资本实力普遍增强,但经营业绩却难言理想。
从资产规模看,不同养老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差距明显。截至2022年底,排名前二的泰康养老和平安养老总资产均在800亿之上,分别高达891.30亿元和822.85亿元(合并报表,下同),规模远超同行。
除此之外,太平养老和成立于2022年3月份的国民养老资产规模也在百亿以上,但其余5家机构中4家规模在50到100亿元,2021年1月份才成立的首家合资养老保险公司恒安标准养老资产规模仅1.59亿元。
从资产规模增速看,去年,5家养老保险公司资产实现增长,其中泰康养老增速最快,达到24.75%;太平养老和国寿养老同比增长也均在10%之上,但平安养老、新华养老和恒安标准养老的资产规模较年初有所收缩。
进一步看各家经营情况,2022年9家养老保险公司的业绩分化中整体承压,3家出现净亏损。其中,新华养老净利润由正转负,平安养老亏损扩大,继2021年净亏损5.7亿后,2022年又净亏损又进一步扩大至43.18亿元。而国寿养老一枝独秀,2022年赚了11.62亿元。
营收规模方面,与资产规模成正比,2022年,泰康养老和平安养老分别实现224.60亿元和221.57亿元,是业内仅有的营收过百亿的两家养老保险公司;排第三位的太平养老收入规模为89.35亿元,距离百亿仍存一定差距;第四到五名国寿养老和长江养老营收尚不足50亿元;国民养老、人保养老、新华养老以及恒安标准养老年收入尚不足10亿元规模。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多数养老保险公司并未在年报中进行解释,不过,太平养老在年报中提到公司养老金业务方面,受年金投资新增业务受限、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按监管要求压降清理两方面因素影响,公司在管的养老金资产较(2022年)年初减少604亿元。
有业内分析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2022年养老保险公司业绩普遍下滑与监管要求压降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有非常大的关系。
据了解,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作为管理人,接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团体委托人和个人委托人的委托,为其提供养老保障以及与养老保障相关的资金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了团体养老保障产品和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两大类。其中,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是面向个人满足其养老财富投资增值需求的产品。
一直以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规模远超团体养老保障产品的规模,与此同时,其名称中虽带有“养老”但也并不符合养老金融产品特征,实质上类似于中短期理财型业务。此外,资管新规以来,个养产品作为一类主打稳健固收资管业务,在净值化转型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
根据2021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个养产品原则上要于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清理,政策鼓励养老保险公司回归养老主业,引导个养业务向长期养老规划方向转型。
据界面新闻梳理,2021年到2022年,国寿养老、平安养老、长江养老、太平养老、大家养老5家有记录数据的养老保险公司个养业务合计压降近7000多亿。其中,2021年压降4000多亿,降幅超过40%;2022年压降3200亿元,压降幅度接近60%。
截至2022年末,存量最大的国寿养老个养业务规模仍留存939亿,平安养老的个养存量降至646亿,两家压降幅度均在55%左右;太平养老和大家养老存量分别在266亿、321亿,压降幅度分别为46.6%和16.26%;长江养老的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已全部清盘,提前完成压降工作。
展望未来,在失去昔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业绩支撑后的养老保险公司又该如何转型发展?
在年报中,太平养老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强战略风险管理,加强形势研判,把握政策机遇,全力推动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业务发展,并按照人社部年金业务整改的有关要求,扎实推动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受托管理、账户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主动向监管机构报送整改进展,争取年金投资管理新增业务受限期满顺利重启。
平安养老在近期的一场研讨会上也表示,2022年,平安养老企业年金投资单一含权类组合业绩位列所有管理人中的第二名,绝对收益超越市场平均近200个基点;累计三年业绩位列所有管理人中的第三名,绝对收益超越市场平均近500个基点。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公司将积极快速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