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而在秦昭襄王时期魏冉和白起,有一个人地位显赫,甚至一度把持秦国朝政,却仅仅是被遣回封地,可以说是全身而退的,这个人就是穰侯魏冉。那么以秦昭襄王的性格,为何没有杀害他,反而还放他回封地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2、魏冉功高震主,但是能够全身而退,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杀掉魏冉。那是因为魏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在秦昭襄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魏冉帮助魏冉和白起了他,而且魏冉一直都兢兢业业的,没有犯过什么错误,所以秦昭襄王不会杀掉魏冉。
3、第三个就是凭着自己的功劳压制君主,这个是他被撵走的根本原因。在秦昭王已经成年的时候,还把持着相位,处处限制秦昭王,使得秦昭王很是反感。这个时候的魏冉还是不知道进退,认为自己的功劳就应该待在这个位置上。
4、他们也只能无奈接受最残酷的现实,来自新任君王的忌惮,往往会让他们难以善终。毕竟王权与相权,本就是矛盾的关系。秦国四大权臣,商鞅、张仪、吕不韦都不算善终,唯有范雎一人,勉强算是善终,最终全身而退。
5、换而言之,魏冉和宣太后,就是白起在秦国朝堂之上的坚定后盾。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宣太后和魏冉日后失势,这导致白起逐渐失去了根基,从而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6、魏冉当时在朝廷地位高,从惠王、武王时就位高权重,拥有很多拥护者,于是全力将自己的外甥秦昭王推上帝位,姐姐便成为宣太后。
1、魏冉和自己的姐姐宣太后一起把持朝政多年,权力极大。在昭王七年时,任魏冉为秦国丞相。在后来攻打其他诸侯国时,屡建奇功,并先后四次任丞相,在第二次任丞相时,赐穰邑赐封魏冉,又加封陶邑,号穰候。
2、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宣太后和魏冉日后失势,这导致白起逐渐失去了根基,从而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秦国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昭襄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
3、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4、因此,我认为魏冉是没有错的。同时,魏冉和许多结局凄惨的功臣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层皇亲国戚的身份。
1、魏冉是白起的伯乐。白起的军事实力,是魏冉发现的,并举荐他为将军,让白起攻打韩、魏二国,他们二人都为秦国的崛起和稳定内部统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历史上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兄弟。在很久前就掌握了秦国的大权。白起是魏冉引进的人才。
3、魏冉是宣太后芈月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1、但是白起和范雎政见不合,并且因为白起功劳太高让范雎感受到了威胁,所以经常在秦昭襄王耳边说白起的坏话,白起也遭到了秦昭襄王多次贬官,最终被赐死,但范雎不是主要原因。
2、有人认为是白起功高震主,所以才遭到君王起了杀心,最终身死道消。
3、就是说,白起与他的举荐者魏冉关系相当要好。这也可以理解,距离春秋时期不远,战国时期仍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概念;况且白起之所以能在伊阙一战成名,几乎全靠魏冉慧眼识才、冒着巨大风险提拔,二人之间可谓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4、白起死的时候,东方六国都在,并不存在兔死狗烹的问题,而且赵国首都邯郸也尚未被攻克(邯郸保卫战还重挫秦军),可以说赵国、楚国这些强劲的对手都在,不存在兔死狗烹的问题,因为兔子还远远没有死。
5、白起之死,但从古至今,功高震主都不得善终。白起征伐六国,为秦将30余载,自感杀伐过重、且功劳太大,担心自己不得善终,晚年经常称病不出,但秦王雄才伟略,欲称霸天下、秦王决心攻打赵国,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
6、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