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修艺网自营维修服务电话:400-966-8255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来源:华尔街见闻 郑孝杰

  最新季报显示迹象

  投资界的巨佬(大佬中的大佬),93岁的巴菲特与99岁的芒格可能是最负盛名的。

  他们合作六十余栽,他们共同投资了从喜诗到比亚迪等诸多个股。

  但大佬都是有个性之人,哪怕如巴芒这样重视互相之间关系的伙伴,也会有“分歧”。

  最新的伯克希尔一季报就显示了这种征兆。

  巴菲特清仓四只股票

  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投资旗舰机构)的一季报显示: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伯克希尔的持仓总市值从2990.08亿美元增至3251.09亿美元,最新市值折合人民币2.26万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伯克希尔清仓了四只股票(下图),包括一个家具连锁公司(家具连锁公司RH)、两个银行股(纽约梅隆银行、美国合众银行),及半导体股台积电。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伯克希尔对上述四只美股的持仓市值,在2022年四季度末合计26.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7亿元规模。

  建仓时间不同

  这些个股的买入时点各不相同。

  对美国合众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的投资,要追溯到2006年和2010年。

  因此,当伯克希尔在2023年突然一键清仓这种十多年的重仓股,背后逻辑引人关注。

  而对芯片巨头台积电的投资,伯克希尔则很短,它最近一次建仓始于2022年三季度,并直接把该股拉入当时组合的前十大。但随后,这笔投资在四季度大手笔减持,直至目前全部清仓离场。

  “60+”接班人主导?

  如此快速的买入卖出,以及台积电本身的科技背景,令人怀疑,这份投资是否属于巴菲特的“亲力亲为”。

  有观点认为,该股的买入如此之快,非常像格雷格·阿贝尔(巴菲特钦定接班人),或是托德·库布斯(现任GEICO的首席投资官)的手笔。

  此两人,虽然和巴菲特选股思路接近,但喜欢买卖,甚至短期内就逆转观点和操作方向。

  据季报文件,伯克希尔是在2022年三季度末开始持有台积电,持有6006万股,对应市值为41.2亿美元。

  其时,美股市场对巴菲特的押注,甚为兴奋。认为可能发现了下一个“苹果”。

  然而,2022年四季度末,伯克希尔环比减仓86%,对应市值缩减为6.17亿美元。

  市场的转为“惊讶”,无法理解乃至嗤之以鼻。

  “老巴”曾出言维护

  2023年5月初,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回应提问时曾指出:在芯片行业,没有人能和台积电相提并论,(它)是个了不起的公司,希望美国也能有这样的公司。

  话虽如此,伯克希尔“毅然决然”在今年初选择清仓。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仔细推算,(如上图)2022年10月末-2023年1月末,台积电股价涨幅超过50%。

  换言之,伯克希尔的“快进快出”依然捕捉到了上涨行情。

  银行股成巴芒“最大分歧”

  早在2006年一季度,伯克希尔就已投资美国合众银行。据悉,这家银行是美国第五大银行,有三千多家分行,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中西部。 

  2022年四季度末,伯克希尔开始减持合众银行,当时较三季度末减持幅度高达91%,预示着巴菲特的想法的巨大变化。

  巴菲特在日前股东大会上称:美国地区银行业的危机早有预兆,美国的银行系统已变得过于复杂。他此前一直在抛售银行股,首先是在新冠疫情开始时,其次是在近6个月内,银行越来越多地面临管理不善等问题。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如上图)2023年2月-3月,美国合众银行股价不断下行,区间跌幅接近30%。

  此外,巴菲特对纽约梅隆银行的清仓,在去年四季度也有信号——当时季度环比减仓幅度高达59%。

  芒格“欣赏”银行

  资事堂注意到:巴菲特与芒格对于银行股的看法,有些许不同。

  以美国合众银行为例。

价值“巨佬”乍现分歧,巴菲特“放弃”芒格爱股

  (如上图)芒格实控的每日期刊公司(DailyJournal),2023年一季度末持有14万股,折合市值504.7万美元,持股数量环比未变。

  一直以来,芒格通过每日期刊公司持有美股,风格可归纳为:持股数量为个位数、中长线持有、筹码高度集中。

  此外,芒格目前还持有富国银行(Wells Fargo),而巴菲特在2021年一季度对该银行清仓立场。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巴菲特芒格二人仅仅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有持股“共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