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以客户视角推出首款汽车,成功利用了中国成熟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凭借后发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营销胜利。尽管面临竞品夹击和降价压力,小米利用电比油低的成本优势,扩大供应链议价空间,实现了红利。雷军作为小米董事长,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将汽车制造业拉回到客户视角,用互联网思维造车,让新车发布充满真诚与温度。这种变化值得其他车企和产业借鉴,只有从客户视角出发,才能实现更广泛的用户感知,激活消费市场。
【e公司观察】小米汽车营销启示:从“工程师视角”到“客户视角”
小米汽车首发成功吸引“泼天流量”,表面看来,这次发布与“直播带货”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层次来看,这既是新入局者“后发优势”的成功,也是一次营销的胜利。
小米汽车是把“后发优势”用到极致的典型。受益于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的支撑,小米完美利用了中国成熟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这是它首款汽车就可以在多个维度方面对标市场上风头正劲产品的基础。
多数观点认为,小米汽车入局天时不利。竞品夹击之下,尤其是部分头部主机厂史无前例的降价力度,使得小米此前在手机圈最引以为傲的“打下价格”战法不再适用。不过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体现之一。新能源汽车赛道狂卷价格的背景下,“电比油低”的成本压缩蔓延整个链条,供应链议价空间增大,这对于新入局者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红利。
小米营销方面的经验更值得玩味。如今的雷军,早已摆脱了当年与董明珠豪赌10亿元的青涩身份,他本身的粉丝数量以千万计,自带流量光环,这也是包括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