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自2005年成立以来,长城人寿陆陆续续经历9次增资。时至今日,长城人寿第十次增资再现新动向,1位“老熟人”华融综合携两位“新面孔”国调基金二期以及德源什刹海掏出11亿元认购长城人寿6.88亿元的注册资本。长城人寿不断依赖股东增资“补血”的背后是营收与利润的“错位”,149亿的保费收入仅有1亿净利润。而常年低利润状态自然满足不了公司的内生增长,所以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本补充。
长城人寿第十次增资落地。
5月29日,据长城人寿公告称,公司拟新增注册资本6.88亿元。此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55.32亿元增至62.19亿元。
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增资10次,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不断爬升至当下的62.19亿元。
长城人寿股东不断“输血”的背后是为了保证公司偿付能力满足公司的扩张。
三股东掏11亿增资长城人寿
继2017年长城人寿经历最大规模增资后,6年后公司盘算着再一次增资。
据长城人寿公告称,在5月15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会议同意公司拟新增注册资本6.88亿元,对应新增股份6.88亿股。此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55.32亿元增至62.19亿元。
细观长城人寿此次增资,除公司原有第一大股东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融综合”)意图“下场”外,还引入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调基金二期”)以及北京德源什刹海房屋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德源什刹海”)两名新股东,按增资价格1.59元/股计算,三方拟出资金额共计10.93亿元。
其中华融综合出资5.54亿元认购3.49亿元的注册资本,增资后合计持股数量升至14.54亿股,持股比例比例达23.39%;新增股东国调基金二期出资4.5亿元,认购2.83亿元注册资本,增资后持股数量为2.83亿股,持股比例为4.55%;新增股东德源什刹海则掏出8904万元,认购5600万元注册资本,增资后持股比例为0.90%。
长城人寿上述增资计划让人联想到今年3月公司的一则增资公告。彼时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显示,长城人寿公布一则增资公告,但该公告中并未披露拟募集资金以及对应持股比例或股数;其先前也曾在2021年5月发布增资扩股项目,当时长城人寿提出此次新股东参与增资额度约10亿-50亿元。
但雄心勃勃的增资计划并未获得回响,时至今日长城人寿增资终现新动向。
不仅是长城人寿,纵观保险行业,增资“补血”是普遍现象。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以来已有7 家险企增加注册资本获批,合计增资125.29亿元。
股东频输血保偿付能力
回到长城人寿本身,股东频频“输血”的诱因之一或是偿付能力仍旧承压。
对险企而言,偿付能力这一关键指标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命线”,关乎险企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长城人寿的偿付能力却不容乐观。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7年的207.89%下滑至2021年的124.8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017年的213.25%下降至2019年的162.5%,紧接着在2020年小幅回升至170.43%,随后降至2021年的152.75%。
2022年以来,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再度下滑。截至2022年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44个百分点至151.3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39.16个百分点至85.72%。
与同行相比,长城人寿的偿付能力略逊一筹。截至2022年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其中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
在长城人寿偿付能力不断走下坡路的背景下,增资无疑成为“当务之急”。
而先前长城人寿曾靠着一次大规模增资,使得偿付能力“一跃而上”。2017年7月,彼时原有8大股东以及1名新增股东拟向长城人寿增资50亿元,直至同年10月,长城人寿增资50亿元获批。这也意味着在股东们的鼎力相助之下,公司的注册资本推至55.32亿元。
在50亿增资“一锤定音”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纷纷创下超200%的高点。2017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07.89%,同比增长102.21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同比增长100.13个百分点至213.25%。
这仅是长城人寿自成立以来的一次增资。自2005年以来,公司已先后经历9次增资,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节节攀升至当下的55.32亿元。
而不断的增资、引入新股东也促使长城人寿股权结构分散。若公司第十次增资顺利,增资后持股长城人寿的股东多达21家,持股比例为5%以下的将有16家。
营收与利润“错位”,
15年累计亏损超28亿
与长城人寿近十次增资相对应的是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不断扩大。
据长城人寿年报显示,保险业务收入从2009年的6.9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31.3亿元,但自2012年以来连续下降三年,直至2016年再次回升至31.94亿元,随后呈现逐年增长之势,从2017年的50.78亿元步步增至2022年的148.5亿元。
数据表现超出预期的背后从其倚重的银保渠道便可窥见一二。
银保渠道向来被视为险企扩大规模的利器。长城人寿副总经理陈卓曾在2022年7月表示,当前长城人寿银保渠道销售目前能占到50%,经代渠道约占30%,90%以上为终身保障的价值业务。
比如2022年公司保费收入前五名的保险产品中长城嘉峪关养老年金保险和长城金禧两全保险(分红型)的销售渠道正是银保渠道。
然而在长城保险业务收入不断爬升之际,公司净利润却跌宕起伏。
2012年以前,公司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亏损,2009-2011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145.7万元、1.63亿元、5.5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金额为7.41亿元。自2012年以来连续4年盈利。
2016年后,公司净利润开始“由盈转亏”。2016-2018年的净亏损分别为5.19亿元、7.23亿元、15.9亿元,合计净亏损金额高超28亿元。
2019年,彼时公司净利润又开始由亏转盈,2019-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9192.7万元、1.35亿元、1.49亿元、9939.97万元。
即便长城人寿如今已连续4年净利润保持盈利,但总体来看,公司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盈利仍旧难以覆盖亏损金额,15年间累计亏损金额超28亿元。
在净利润一波三折的背景下,长城人寿股权难寻买家。
去年12月,股东厦门华信元喜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华信元喜”)拟“清仓”长城人寿,但时至今日,华信元喜仍位于公司股东之列。
不仅是华信元喜,包括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建二局在内的多家长城人寿股东意图转让所持股权,最终普遍“无果而终”。
短期来看,长城人寿能通过股东“输血”提升资本实力;但长期来看,其还是要在自我“造血”上下功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向公司总资产过千亿元、营业收入超300亿元、寿险前30名等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