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日本突传利空!影响多大?全球进入巨震时刻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修艺网自营维修服务电话:400-966-8255

全球进入巨震时刻!

最近,全球市场其实都在围着日本转。今天早上,日本央行审议委员田村直树表示,日本央行必须缓慢但稳步地实现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日元瞬间大跳水,进而引发美元飙升,由此带来的是外资撤离,亚太股市走弱,唯日本股市走强。

本周一,日本外汇事务最高官员对外汇市场的投机行为发出警告,表示当局已准备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在那之后,美元指数大跌,人民币狂飙近500点,日元也大幅上涨。权益市场亦迎来喘息之机。

可以说,当下日元的走势,正在左右全球汇市,并间接影响着全球资本的流动和权益市场的短期情绪。那么,这种影响会有多大?

日本的摇摆

今天早盘,全球汇市再度巨震。而引发这次巨震的源头是日本央行。日本央行审议委员田村直树周三表示,日本央行必须缓慢但稳步地实现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他在演讲中说:“在我看来,央行的最终目标是使利率恢复到可以通过加息和降息来调整需求、影响通胀的水平。”

他表示,虽然日本央行全面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但长期宽松政策的副作用仍将存在,因为短期利率仍停留在零附近,长期利率尚未完全由市场力量推动。“如何管理未来的货币政策,对于确保巧妙地退出大规模刺激计划、缓慢而稳步地走向政策正常化非常重要。”田村直树是日本央行鹰派成员之一,对上周结束负利率的决定投了赞成票。

在他讲话之后,美元指数大幅飙升。日元杀跌,非美货币全球走弱。

强势美元亦不利于权益市场的演绎。在上述言论发出之后,韩国股市走弱,港股跌幅加大。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2%,百度集团跌超5%,蔚来跌近5%。恒生指数跌1.33%。与此同时,A股市场亦走弱。外资净卖出一度超过80亿元。商品期货市场各品种亦以下跌为主。强势美元吸走流动性的能力可见一斑。

另外,据报道,近30亿美元的美/日期权即将到期,这令交易员们惶惶不安。日本最高货币官员神田真人周一发出了几个月来最强烈的干预威胁,日元汇率徘徊在34年低点附近,接近2022年触发干预的水平。这对已经卖出3月28日到期的行权价150.5、名义28.5亿美元的美/日期权交易商来说是个令人担忧的消息。如果他们需要对冲头寸,会希望波动越小越好,而财政部的言论有可能会颠覆这一点。野村国际外汇期权交易全球主管Ruchir Sharma说:“期权卖家会因大幅波动而遭受损失,因为他们赚取的权利金不足以支付对冲现货波动的成本。”日元今年已经多次让交易商吃亏。许多对冲基金在2024年开始买入期权,如果美/日下跌,期权就会增值,但在年初的三个星期中,该货币上涨了高达5.5%。

其实,日本政府对于日元的走势也是一个摇摆态度。本周一,日本外汇事务最高官员对外汇市场的投机行为发出警告,表示当局已准备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日本财务省负责国际事务的副大臣神田真人周一向记者表示,日元当前的贬值与基本面不符,显然是受投机行为驱动。“我们将针对汇率过度波动采取适当行动,不排除任何选项。”随着神田真人做这番表态,日元兑美元走强,这也是神田真人自2月以来首次对日元发出口头警告。

最近,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那就是资金也开始从印度股市和债市撤离。全球投资者净抛售印度债券的规模创下逾12个月来的最高水平。据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数据,3月22日全球基金净卖出4.253亿美元债券,为2023年3月29日以来最大。根据交易所数据,3月22日全球基金净卖出4.645亿美元印度股票,为2月8日来最高。

影响多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汇市正在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东海证券认为,对于债市,汇率约束之下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可能收敛,短期利率可能延续震荡,下行动力较为有限。对于权益市场,经历前期顺畅的上行后,可能逐步进入盘整阶段。

3月日本央行利率决议将短端政策利率加息10bp至0-0.1%,至此告别2016年以来的负利率时代。但日元在利率决议后两个交易日均明显走贬,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运行至151。日元加息并不意味着日元升值,回顾2000年及2006年两轮日元加息周期中日元整体是趋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元加息开启的周期往往是在美债利率较高的阶段。日元低息及美日10Y国债300bp以上的正利差仍在,套息交易仍然延续。日元在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中释放鸽派信号之后有所企稳,指向美元在非美货币走向中具备更多权重。

其实,关键是美元指数的走势。日元贬值是一个助推剂。然而,助推剂也不止这一个。3月21日,瑞士央行SNB下调基准利率25bp至1.5%,在欧美等国中率先开启降息周期。而市场预期英国央行于6月及之前开启降息概率亦超过五成。作为美元指数重要构成,欧元及英镑承压间接对美元形成支撑。而强势美元若一直存在,则美债收益率难以大幅下行,商品市场亦难以形成牛市,权益市场的估值也将受到压制。这一点,已经在近期的市场当中有一定体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