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上海打出组合拳: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标准

温馨提示:此页面由第三方提供! 修艺网自营维修号码:4OO-966-8255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上海打出组合拳: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标准

  一个苹果怎么分是最好最公平的?怎么通过法治化营商环境来促进保障上海的高质量发展?

  5月1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采访团来到上海仲裁委国际仲裁会客厅,了解上海营商环境优化背后的法治保障体系的发展进程。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培新表示,评估营商环境最初的要义,是选定一个价值,然后用流程最短,费用最低,时间最少的方式来实现它,不用政府监管,也不用第三方监管,就会自我实现。

  近年来,上海积极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在增加立法供给、规范政府行为、优化法律服务等方面不断努力,同时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增强与世界银行的有效沟通,为我国营商环境评估全球排名大幅攀升作出积极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一直在路上,法治保障也一直在路上。今后也是要根据国家的最新要求、指标以及整个市场主体的新诉求,持续推进相关的立法工作,以抓住提高立法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最终的目标和目的,是希望通过高质量的地方立法来助推上海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司法局立法二处副处长袁海勇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1+X”的“组合拳”持续修订,今年有望再出台《条例》3.0版

  据悉,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立法工作,不断优化安商、便商、利商的制度环境。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标准,从2020年,对营商环境的立法保障上加大力度,打出一套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1+X”的“组合拳”。

  其中,组合拳中的“1”是指2020年4月10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部地方性立法是上海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法规。此后,立法部门又围绕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营商环境建设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出台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多部专项立法,即“1+X”立法“组合拳”中的“X”。

  袁海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组合拳法规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非常注重对国际最高标准、最新标准的吸收,特别是市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二是吸收此前优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三是针对市场主体关心的、在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了一些制度的设计,“立法如果从立法价值导向来讲,特别像经济领域,始终要紧贴市场主体的需求。和特定企业相关的肯定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等要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或其他途径直接了解他们的一些真实想法,尽可能把企业的意见吸收到法规中。”

  “2021年10月首次对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进行了修正。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再次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正式项目,目前修订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有望今年再出台《条例》3.0版。”袁海勇表示。

  如何打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加立法供给,深化包容审慎监管

  怎么通过法治化营商环境来促进保障上海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言浩在现场表示,从立法、执法、司法和企业守法合规各个方面,共同打造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增加立法供给,努力增强营商环境稳定性和透明度。

  在增加立法供给方面,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例如修订后的《上海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细化了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强化执法监督和信用监管;修订后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强化了诸如盲盒经济、网络直播等新型消费领域的行为规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引导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打造人工智能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等。

  刘言浩进一步表示,为了增强制度规范的透明度,上海市司法局专门开发上线“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及时归集、更新本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方便市场主体获取随时查阅了解。除中文版外,还推出了英文版,并陆续上线了日语、德语等多语种版本,不断提升应用系统的便捷性、友好性、专业性,助力提升本市法治环境的透明度和国际化水平。

  除了在制度供给上做“加法”外,上海还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为参照,在“制度成本”上做好“减法”。今年,上海将启动法规政策“清理其余项”行动,对上海市现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进行梳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废除修订。

  从政府角度,怎么处理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政府管到什么程度?在行政执法方面,刘言浩提及,在监管方面,大力推行精细化执法、包容审慎监管,以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则,规范一线执法活动,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空间;在服务方面,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构建快捷办事通道,并跨前一步为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具体来看,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方面,包括全面实施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创新推出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并不断拓展,直至在各相关领域全面推行;探索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对采用非强制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较小的,不实施行政强制;确需实施行政强制的,限定在所必需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在上述改革举措推进下,受益企业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3月15日上海首份轻微不罚清单实施,至2023年3月底,全市至少7200余家企业依据清单不予处罚,若以单行法罚则的最低罚款金额计算,减免罚款金额逾7.0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轻微不罚领域和事项不断扩展。四年多来,上海已推出26份轻微不罚清单,覆盖了22个领域。其中,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城市管理、规划资源、生态环境、民防、消防、气象等8个领域均为全国首份省级清单。已推出清单的执法领域都积极扩充、升级清单。目前,市场监管领域已先后推出3份清单,文化市场、消防、水务领域都已升级至2.0版清单,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2.0版清单也即将推出。

  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清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超过六千家市场主体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此外,行政执法方面的改革措施还包括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高或者获取难度较大的证明事项,大力推行“以承诺替代证明,行政机关自行核查”,方便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推行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一网通办”“信用中国(上海)”网站等开具专用信用报告,以证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有违法记录的情况,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用一份报告就可以替代几十个领域的证明,结束了企业“东奔西跑”“四处求告”开证明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