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代理退保”黑产
联合打击机制亟待建立
◎记者 韩宋辉
“代理退保”黑产披着替消费者维权的外衣,却行损害消费者权益之实。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行业协会和保险机构共同努力,“代理退保”黑产打击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现象仍然猖獗。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主要是金融监管部门与公安系统在开展“代理退保”黑产联合打击行动,希望最高检、最高法能够加入,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常态化机制,有效打击黑产,筑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法网”。
“代理退保”黑产案件判决取得历史性突破
“代理退保”黑产案件判决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国首次以敲诈勒索罪判决“代理退保”黑产。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获悉,2023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判决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到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两千至一万元不等的罚金。
该案涉案人员通过设立信息咨询公司雇请员工从事保险代为退保业务,借助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等信息,诱导保险投保人委托该公司进行代理退保,以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行为的方式编写投诉信,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被迫损失13万余元。
全国各地已经判决了多起“代理退保”黑产案件。截至目前,“代理退保”黑产主要以职务侵占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及敲诈勒索罪四类罪名判决。这些罪名背后,隐藏着一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敲诈勒索消费者的黑色产业链。
业内专家表示,“代理退保”黑产案件属保险类新型案件,国内尚无足够典型判例。在金融监管部门、公检法等部门通力合作下,“代理退保”黑产案件的侦破和判决已较前几年取得很大进步,为打击黑产树立了典型,也为未来同类案件侦破提供了借鉴。
黑产背后藏着多重危害
在“代理退保”黑产中,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极大侵害。多位受访人士表示:
首先是经济损失。消费者通过“代理退保”黑产团伙进行非正常退保,不但要承担退保行为本身带来的保费损失,还需要给黑产提供20%至60%不等的高额“代理服务费”。
其次是保障损失。通过“代理退保”黑产退保后,消费者失去了原有的风险保障,重新购买保险难度加大且有可能被纳入保险公司黑名单,导致风险保障缺失。
再其次,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倍增。保险消费者与“代理退保”黑产交涉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被黑产团伙二次贩卖或泄露,给消费者带来诈骗风险。
“代理退保”黑产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一位险企业务人士表示,大量黑产投诉引发的保单退保,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保单继续率,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如果保险公司迫于投诉压力,同意全额或高额退保,则会给保险公司造成额外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最终会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亟待建立多部门常态化联合打击机制
从监管部门指导保险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到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再到各地公安机关面向社会征集黑产犯罪线索,一套覆盖信息共享、线索识别、风险预警、应对处置各环节的保险行业与公安系统打击黑产联防联控机制正在形成。
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建立了线索收集机制与平台,运用数据分析等方式锁定外部疑似不法组织或个人线索,深入排查挖掘内部疑似不法人员线索。公司通过对黑产活动行为特征打标签,在投诉受理过程中及时有效识别,在第一时间做好证据留存,主动向监管部门及公检法机关汇报。
业界呼吁,打击“代理退保”黑产需要更多法律界力量的支持。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对“代理退保”黑产的打击还停留在保险行业与公安力量的通力合作中,对案件判决起着关键作用的检察院、法院方面还需给予更多支持,希望最高检、最高法能够加入进来,建立起多部门配合的常态化联合打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