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要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军队培养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前不久,陆军组织一批高级军士参加“陆军工匠”培训,着眼无人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关键领域、新兴专业、打仗急需,加速打造“工匠型”军士人才队伍。
明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陆军工匠”?从陆军机关到院校教员,再到参加培训的每名高级军士,都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合影留念时,一级军士长王国林不由挺直了身板。当兵30年,来自第76集团军某旅的这位老班长从未如此激动。
4月26日,包括王国林在内的60名陆军高级军士,迎来军旅生涯中的重要时刻――成为“陆军工匠”培训班首批结业学员。这一天,他们现场聆听了“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的讲座。
“要继承弘扬好、实践好工匠精神。永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永不停滞于当前状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钱院士的话不断回响在王国林心头,让他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据悉,这是陆军首次依托工程类院校开展“陆军工匠”培训。作为活动的承办单位,陆军工程大学以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帮助这群来自基层一线的高级军士开阔思维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启迪智慧能力。
陆军工程大学一位领导说,举办“陆军工匠”培训班,为高级军士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一张课程表描绘了什么――
30多个课程,拼出“陆军工匠”的样子
来到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的第一天,一级军士长高志国住进一间“上床下桌”的宿舍。这让他想起了自己新兵时睡上铺的经历。
43岁的老兵高志国很久没睡过上铺了。“上床下桌”,意味着他要开始一段“新兵历程”。
“以新兵的姿态重新开始学习,是参训‘兵王们’的常态。”培训队队长郭博说,虽然他们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但是“工匠精神”具体是什么,一些人并不能说清楚。
为了让这些“兵王们”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学院特邀“大国工匠”傅祥登上讲台,分享自己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的故事。
傅祥的经历让高志国近距离感受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和我们一样,没有太多天赋,主要依靠自己后天努力,逐步成长为领域内顶尖人才。”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校长徐军以《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为学员们做了专题讲座。近年来,军械士官学校曾多次组织“高级军士长论坛”,邀请各军兵种高级军士探讨如何“办好士官教育、加强人才培养”。
徐军对“陆军工匠”有着自己的理解――“陆军工匠”,首先是一名士兵,其次才是一名工匠。他以修理岗位的军士为例:“不仅平时能修好装备,更要在战场上完成任务,拿起扳手能修理,放下扳手能打仗!”
这个观点,在一堂户外实操课中得到了直观的印证。课上,学员们学习野战阵地的规划、构筑、伪装与防护。“无论什么专业,每名士兵都有自己的阵地,都会涉及这些专业内容。”副教授杨石刚说。
“陆军工匠”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透过培训班的课程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早在2022年底,国防工程学院某教研室主任韩旭就广泛征求专家教授和中高级军士群体的意见,做了详细调查问卷,拟订出第一张课程表。
在此基础上,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局组织调研、走访,进一步征求部分旅团主官、学校校长、机关业务处长和一级军士长的意见,增加了“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专利的申报流程”等内容。
于是,历时3个月、修改10个版本后,一张包括30多个课程的课程表诞生了――
钱七虎院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吴明曦等专家登上讲台;来自南京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与学员们面对面交流;6名“全国技术能手”分享成长成才经历;学员们还走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大工匠工作室”等地参观见学……
接到授课邀请时,吴明曦研究员非常高兴――虽然他参加过多次学术交流和讲课,但给一群“兵王”授课还是头一回。“他们常年扎根基层一线,是对装备操作使用最了解的一批人。给他们上好这堂课,非常重要。”吴明曦说。
“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扎实的专业理论、精湛的技艺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才能算是工匠型军士人才。”在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局领导看来,开办“陆军工匠”培训班,是对高级军士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塑造。
一个“朋友圈”碰撞出什么――
60名高级军士,引发专业“聚变”效应
培训结束后第2天,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张奇接到一个电话。陆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张海涛带来好消息:关于某个课题,他们已经有了新的解决思路,需要张奇提供详细数据资料以便展开试验。
张奇很激动,他没想到,自己在培训课上向专家提出的问题,这么快就有了反馈。
张海涛主动给张奇打来电话,与他约定,做完试验后再进行下一次沟通。
“困扰我们这么久的瓶颈问题,马上要解决了!”让张奇更加高兴的是,参加这次“陆军工匠”培训班后,自己的“朋友圈”大大扩容了――他和许多专家建立了联系,以后进行技术革新的底气更足了。
教学科研处参谋柳泽杨见证了这个“朋友圈”的形成:课上,60名高级军士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专业领域情况,提出技术革新中遇到的难题;专家们在台下认真聆听,给出相关意见建议。
专家们与“兵王们”组成了一个奇妙的“朋友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加深了解、碰撞出火花。
结合基层实践,三级军士长李晋把无人机导航、军事环境与信息化软件融合起来,进行了一项技术革新。课上,他将这一内容做了分享。
这项来自一线的技术革新,启发了某教研室副教授王大庆。他所在团队正是从事军事环境研究的。于是,他迫不及待地邀请李晋来到教研室,与教员和研究生一起,就相关技术在基层部队的运用问题展开交流。
之前,某教研室教授蒲涛到部队调研时,官兵们常说他的研究领域太“高大上”,基层有些“够不着”。这次培训期间,二级军士长刘文富提出一个“很接地气”的需求。由此,蒲涛确定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其实,直到开课前,负责制订课程表的韩旭还有些担心:这么多不同专业的高级军士坐进同一个课堂,能不能融到一起?如今,不同专业军士之间产生的“聚变”效应,让韩旭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研讨交流后,6名高级军士受邀来到某研究中心参观见学。看到实验室里的新装备,技师刘文富与王令波争论起来:一个谈如何干扰通信,一个讲如何抗干扰,两人各抒己见,谁也不服谁。
这让韩旭意识到,这样“矛与盾”的碰撞,更有利于找到问题、激发潜能、拓宽思路。相较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他更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帮助这些“兵王”拓展知识面、找到新目标。
那次参观后,韩旭将60名军士按同类专业、相关专业、对立专业再次进行分组,并让每组提交一份交流报告。相关专家梳理汇总这些报告后,提交给上级部门。
“无人机专业的军士与防空专业的军士,一个要突防、侦察,一个要防守、摧毁,他们两个凑一起,碰撞出的想法更多。”韩旭认为,60名高级军士聚在一起,不是简单的60个“1”相加,而是会产生成百上千的结果。
韩旭告诉记者:“这些高级军士,兵龄最长的30年,最短的也有16年。他们的关注点,一定是基层相关专业领域的关键要素。”
以往需要专家教授多次下部队调研才能收集到的信息,如今可能就藏在各组学员提交的报告中。记者相信,下一期培训班,会有更多的智慧碰撞,产生更多的成果。
一面照片墙透露出什么――
360名培养对象,犹如陆军军士队伍的火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局会议室内,360张照片排列在一起,几乎布满了一整面墙。照片上,是陆军自下而上遴选出的“陆军工匠”培养对象,“陆军工匠”培训班首批结业的60名高级军士便在其中。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陆军计划用3年时间,对他们进行跟踪式培养,于2025年评选出一批“陆军工匠”。
每张照片下方,都有一份详细的个人“成长套餐”。参加“陆军工匠”培训班,只是“套餐”中一个内容。根据每名培养对象的不同需求,他们安排了驻厂跟训、拓展强能等内容,还为每名培养对象聘请了一位“导师”,采取对口辅导、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帮带。
项目扶持,也是培养中高级军士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按计划,每名培养对象都要参与或独立完成一个研究或革新项目。
工作人员梳理这些项目时发现,一批综合研究类项目需要陆军机关审核确定。于是,他们立刻联系陆军装备部相关部门,协助办理申报事宜。如今,培养对象申报的18个项目,已经列入陆军年度装备建设或维修保障计划。
望着照片墙上那一名名军士,兵员局的工作人员感到分外亲切。前些年,他们通常用一个个“计划”“方案”,管理着这支军士队伍;现在,工作人员更多地走到这些军士身边,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意见建议。
当表格中的一个个名字和数字变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兵员局的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一次座谈会上,一级军士长王国林站了起来,向兵员局的工作人员敬了一个军礼。那天,王国林动情地讲了一件往事――
那年,王国林和4名战友同时满足选晋高级军士的条件。当时,他们所在部队仅有1个高级军士的编制。5名同样优秀的军士都渴望继续留队。
他们谁也没想到,部队将这一情况逐级上报后,上级特批了4个高级军士名额。如今,包括王国林在内的5人全部晋升为一级军士长。
参加“陆军工匠”培训班,是王国林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也是他第一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遇上高级军士发展的好机遇,我们唯有不断前行,才能回馈这个好时代。”
军士队伍的成长成才,一直是各级关注的重点。下一步,陆军还计划优选部分军士和文职人员,走进清华大学参加学习交流。对于这个如此“高规格”的培训计划,也曾有人质疑是否必要。然而,兵员局一名领导说:“真正有能力的人,肯定需要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们就是要为这些人搭建好平台。”
360名军士,犹如颗颗火种。“培养‘陆军工匠’,就是希望他们能以点带面,推动陆军军士队伍建设质量整体跃升。”兵员局一名领导说。
如今,希望正逐渐变成现实。培训班结业那天中午,一级军士长刘加平前往军械士官学校演讲。台下年轻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一次次打断他的演讲。掌声中,刘加平听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
结束学习回到部队后,一级军士长姜永力一边钻研新项目,一边组织训练,培养新的军士骨干。“一名合格的‘陆军工匠’,不仅要自己钻研好专业,更要当好师傅、带好徒弟。”姜永力说。(蒋华 施杰 江维 王钰凯)